第(1/3)页 远在应天府的允熥,伙同蛊雕与青鸾,开启了允炆改造计划。 而身处黄州牧城内的朱权,却面对着兵临城下的窘境。 朝鲜的筑城技术,远没有大明那般高明,抵御敌人进攻的手段,自然也没有那般牢靠。 燕军众人虽未说担惊受怕,却也心情不佳,尤其是习惯了打胜仗的他们,打起守城战,可谓是相当憋屈。 每日还要饱受城外鞑靼人的羞辱与谩骂,这使得士气变得低沉不已。 如今的鞑靼人,甚至晚上都不设防,因为他们知道明军不敢前去劫营。 “父王!再这样下去,我军士气低落,还打什么仗?” 朱高煦脾气火爆,自然受不得这等鸟气,主动请缨道:“儿臣愿率领精兵一千,前往劫营,定能让鞑子吃瘪,挽回我军士气!” 夫战,勇气者也。 朱棣深知这个道理,若是这样消耗下去,不等朝鲜的援军前来,明军便会不攻自溃。 “十七弟,你看……” “守城方为上策。” 朱权提出了不同的见解,“我军如今就像一颗钉子,直接挡住了鞑子与野人进一步的行动。” “这两伙人,向来不带辎重打仗,他们都是抢一路,打一路。如今已经数日没有劫掠,他们的军粮又能撑到何时?” “四哥只需每日与将士们谈心,鼓舞士气,不出半个月,敌军肯定会退去。” 出于对鞑靼与女真的了解,朱权的话并未说错。 朱棣颔首点头,城中的粮食,足以支撑明军使用一个月。 可见当初朝鲜官员跑得有多快,连粮食都没有带走。 倘若不是朱权到来,这些粮食被鞑子拿走,后果不堪设想。 —— 鞑靼军营。 正如朱权所言,别看每日鞑靼人骂的欢,表现出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。 可自家知道自家苦,哈尔木已经察觉到粮草的不足。 与中原农耕民族相比,鞑靼人的优势,便是不需要粮草辎重,前提是能抢到东西。 这也是他们南侵中原,抢完就走的原因。 劣势同样明显,一旦陷入僵持战,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 手中无粮,即便嘴上叫得再欢,待到粮草用尽之时,也只能灰溜溜退兵。 这也是为何哈尔木想要攻破朝鲜的原因,有人帮忙种地,他们就不会为粮草发愁,届时也能摆脱以战养战的窘境。 “明军为何还不与我交战!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