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殿下有后,真乃我大宁之幸事!” 安成焕如今还顾虑朱权年轻,恐怕没有子嗣,谁知人家已经造人成功。 这些朝鲜过来的人才,最后的一点顾虑也已经消失不见。 有了后代,就代表家业无忧,能够将封地完美地延续下去。 韩月儿接过朱盘燿,叮嘱道:“燿儿我先带走,你回去再去看他。” 朱权点了点头,来到徐妙锦、蓝彩蝶和凌月奴面前。 “我先看看孩子,不过分吧?” 徐妙锦娇声道:“知道你带了这么多人回来,月奴姐姐已经准备好为他们检查,防止有疫病滋生。” 蓝彩蝶轻声道:“妙锦妹子已经准备好了宴席,本姑娘则帮这些人安排好了住所!” 凌月奴娇柔地将玉手搭在朱权身上,“说说吧,怎么感谢我们?” 朱权想了想,诚恳道:“有求必硬!” 随即,迎来了三位王妃的粉拳捶胸口。 —— 安成焕发誓,即便是朝鲜的王城,也没有大宁卫这般巍峨。 城中风气开放,不仅有大明百姓,草原牧民,以及金发碧眼的弗朗吉人。 如今更是多了他们这些朝鲜人。 安置的房屋都是砖房,并未因他们是新来之人,便居住在简陋的窝棚。 安成焕看过大宁,这里就没有所谓的草房与窝棚,百姓遵守一切规章制度,而这些看似繁琐的制度,却间接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。 例如,排泄物统一放置,由专门的人负责运输出城,随后储存灌溉田地,亦或是当做金汁守城备用。 这样的做法,保持了城中清洁减少疫病的同时;更能物尽其用。 令安成焕最称奇的地方,莫过于大宁卫的“往来无白丁”。 有些花甲老人,这辈子恐怕再难以识字。 朱权则令各家各户的孩子,只要到了五岁的年纪,就要统一送到名为“学校”的地方读书识字。 宁王府会提供三年的义务教育,只要你送孩子去读书,每月就能领到米面。 这等好事,对于百姓而言再高兴不过,也许有人会拒绝读书识字,可没有人会拒绝米面粮油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