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可他心里明白,只有太子登基,才能让所有人都安心。 长孙无忌忽然笑了,这辈子他多半也能让舅父有些许称赞了吧,如此一来天下人也该心安了。 今年的冬季格外寒冷,翌日的早晨,这个时辰的皇兄应该在太极殿与群臣早朝。 李丽质与东阳站在太液池边,抬眼看去水榭内的父皇正向着几个面色无辜的内侍发着脾气。 李丽质道:“昨夜,舅舅让人送来了奏章。” 东阳坐在椅子上,一手撑着侧脸,看着水池内的薄冰道:“父皇是因为那份奏章恼怒吗?” 李丽质道:“舅舅是父皇最亲近最忠心的臣子呀。” 东阳不明白这些复杂的关系,这都是与权力有关,她思量着道:“皇兄何时能够登基?” “皇兄若不去争取,那么皇位就只能矗立在那儿。” 东阳低声道:“难怪呢。” 李丽质又道:“有些事皇兄不能光等着,若只是等着且不知要等到何时才是头,唯有进取,我们的皇兄从来不是一个缺少勇气的人。” 发了脾气的父皇赶走了所有的内侍,李丽质这才走上前,按着父皇的肩膀,道:“父皇何故为难他们。” 李世民闭着眼,任由女儿按着肩膀道:“朕让他们下棋,他们连下棋都是战战兢兢,不痛快。” 李丽质笑道:“父皇啊。” “嗯。” “如今谁不是战战兢兢的?” 李世民稍稍睁开眼,沉重地呼吸着,道:“明日,朕上朝。” 李丽质眯眼笑着道:“好。” 贞观二十年,冬至刚过,时隔一个秋季的皇帝终于来早朝了。 李世民坐在皇位上安静听着三省六部禀报事宜。 岑文本站出朝班,朗声道:“陛下,自尧舜以来,天下帝位几经流转,如今四海平定,太子经十数年治理国事,天下臣民景从,建设河西走廊,治松州,安乡民,平赋税,治河北,今已收回汉时四郡,却中原疲敝,需与民休息。” 刘洎站出朝班道:“陛下,如今松州,河北,朔方,阴山,西州各道兵马皆听从太子号令,太子殿下治理国事以来各地将士皆衣食充足,各地无不念太子殿下治理之功,臣等请命太子登基,执掌国事。” 李世民听着这些话神色很平静,郑公不在朝堂了,房玄龄也告老了。 长孙无忌还在朝堂上,但一言不发,任由文臣开口。 在他们的话语中,似乎大唐不需要一位善战的皇帝了,大唐需要一个能够整顿吏治,能够安民治理社稷的皇帝。 李承乾安静地站在朝班上,一言不发,现在的大唐疆域东至辽东四郡,西至天山北麓,上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。 对一个帝国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浩大疆域。 对郑公来说,陛下是一个宽容的皇帝,治理社稷不能有妇人之仁,不能有怜悯之心。 这就是郑公的主张,他觉得皇帝应该是一个充满理性的人,而不是一个会被感情与心欲左右的皇帝。 其实郑公的主张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,掌权者都应该是理性的,哪怕理性到冰点。 大唐好不容易讨伐了外夷,扫平了诸国,是时候整顿吏治了,现在不整顿,将来恐怕再也来不及了。 扫清了河北之后,世家依旧在,大唐土壤不能成为那些世家大族用来滋养自身的土壤。 大唐需要一次大清洗,进行一次从根子上的清算,不能将中古时期的弊病留下来,不将其根除……反之就会蔓延,就会扩大。 因此要完成这些事的前提,郑公认为将来的皇帝需要保持极强的理性。 如郑公,谷那律,乃至温彦博老先生,他们都是从前隋乱世走过来的老人,其实他们都很清楚弊病所在。 越来越多的朝臣站出来劝谏,太极殿内,劝谏太子登基的话语声一浪高过一浪。 就连站在一侧的李泰也有了慌乱的神色。 李世民一直坐在皇位上,平静地面对所有人。 良久,当午时的阳光进入这座坐北朝南的大殿内,皇帝终于开口了。 “承乾,你出来,与朕说话。” 李承乾走到百官身前,行礼道:“父皇。” 李世民道:“朝臣如此为你请命,你可愿站在朕的位置,领天下臣民?” 朝臣皆是肃穆。 李承乾朗声道:“儿臣领命。” 听到儿子简短的话语,李世民看到了儿子的笑容。 不知为何自己竟也控制不住地笑了。 第(3/3)页